新闻动态Position
你的位置:推荐几个大小单双平台 > 新闻动态 >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十大必看展品
发布日期:2025-02-03 13:50 点击次数:61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中央公园东侧,初建于1872年,经多次扩建,达到了目前的占地8公顷、展出面积24公顷的规模。
图片
全馆展厅有三层,馆内藏品超过300万件,从古代近东艺术、古埃及艺术、古希腊罗马艺术、亚洲艺术、伊斯兰艺术、非洲、美洲及大洋洲艺术到武器与盔甲、欧洲绘画、罗伯特.雷曼的收藏、现代美国馆等,涵盖了5千年人类历史艺术文明于每一个时期、每一个角落、每一种媒介、每一种范畴!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和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并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
图片
下面我们来看馆藏十大必看展品:
一:元代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壁画
《药师经变》
图片
壁画长15.12米,最高7.518米,左右两侧上部有缺失。
广胜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始建于东汉时期,壁画绘于元代。
1929年的中国,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经济落后。这时的广胜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鼎盛,又因多年没有修缮,寺庙早已破败不堪,僧人们也四散离去,整座寺院一派衰落的景象。这时美国文物贩子华尔纳、普艾伦、史克门等人发现广胜寺下寺后大雄宝殿内的元代壁画,遂与当地豪绅李宗钊等人联络,登门求购。住持贞达认为,与其等大殿坍塌、壁画随之毁坏,不如舍画保殿。在与地方官员、乡绅们商议后,将四壁壁画分割剥离,以1600银元出售。后又几经周转,最后壁画在大古董商、文物贩子卢芹斋的策划下到了美国,后被当时美国精神病学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赛克勒收购。由于这巨幅壁画放在家里不好保管,1964年,赛克勒以他母亲的名义将壁画捐献给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壁画共有四幅,大都会博物馆现藏其一)
图片
据介绍,壁画《药师经变》卖出时被肢裂为数百块,后经大都会博物馆修复才被完整复原。修复后的壁画被永久陈列于以赛克勒命名的大厅中,很快它便成为该馆最知名的中国艺术藏品,震惊世界。
图片
“经变”就是以非文字的方式来展现佛经中的内容,如绘画等。
图片
整幅壁画长15.2米,高7.52米,距今已有700多年。
图片
壁画正中是药师琉璃光佛,他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面相慈祥圆润,仪态庄严,乌发肉髻,双耳垂肩,身披红色佛衣,坦胸露右臂,左手抚膝,右手结印。此壁画药师佛左手抚膝的造型,与通常看到的药师佛左手捧药器有所不同。
图片
药师佛左右有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与药师佛一起形成“药师三尊”,又称为“东方三圣”。
图片
周围又有“八大接引菩萨”站立环绕在“药师三尊”身旁。“药师三尊”莲花宝座下,各有献花供养的二尊菩萨或童子。
图片
画面二侧是十二尊药叉神将和护法天神部诸眷属围绕,护持着东方净土。
图片
此画场面恢弘,人物众多,色彩繁复,线描精巧,虽经七百多年沧桑流转而瑰丽依旧。
图片
据说是由于当时的画师在绘制壁画时使用了宫廷的珍贵颜料,在石英的粉末中掺入上好的石青和朱红。
图片
西周 青铜柉(fán)禁十四件套
图片
“禁”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种案形器,是古代贵族在祭祀或宴请时放置酒杯、酒壶的用具。
图片
青铜禁作为一种特殊的青铜器,其名称源于古代的禁酒政策:由于周朝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他们认为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 因而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并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了极为严格的禁酒令。
图片
青铜柉禁十四件套,1901年(光绪27年)出土于凤翔府宝鸡戴家湾,是目前出土铜禁和共存酒器均保存完整的唯一成套青铜器,为西周祭祀礼器。
图片
这套柉禁出土后辗转到了当时的晚清重臣、金石学家、大收藏家端方之手。
图片
端方官至直隶总督,是清末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端方得到这套青铜器后非常得意,不仅请来同僚一起欣赏,还当场拍了一张照片。
图片
端方是满洲正白旗人,因受到光绪帝赏识,在戊戌变法期间被任命为农工商总局督办。宣统年间,端方被任命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入川镇压保路运动,结果被起义新军所杀。端方死后,其家族日趋没落,不得不靠变卖端方的旧藏勉强度日,其中就包括这一套青铜酒具。
图片
福开森
1924年,在与日本人的竞争中,洋人福开森以20万两白银买下,后又转卖给大都会博物馆。
福开森出生于加拿大,20岁从美国美国波士顿大学毕业后,以传教名义来华,从此留在中国,直到1943年被侵华日军作为交换战俘遣送回美国。福开森是一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1934年,他将全部个人收藏,上千件珍贵文物捐赠给了他所创办的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
图片
此“禁”中空无底,长87.6厘米,宽46厘米,高18.7厘米,禁上所置酒器最高47厘米。
图片
禁上两个提梁卣,用以盛酒。
图片
两卣中间有尊,盛酒用。尊左右为觯,饮酒用。禁下有一爵,饮酒用。
图片
最左面有一角,饮酒器。角右为一盉,有鋬有流,盛水以调酒。
图片
禁右边有一个较大的斝,温酒用。
图片
斝旁有觚,饮酒用。
图片
青铜勺,挹酒用。
图片
这套青铜酒器,在国内外均十分罕见,极其珍贵,现为大都会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图片
青铜勺
图片
青铜勺
祖癸角
图片
牺形爵
图片
子执拂斝
图片
父乙盉
图片
父甲觯
图片
父乙觯
图片
妣乙觯
图片
雷纹觯
图片
鼎卣(带座)
图片
鼎卣
图片
鼎尊
图片
觚:饮酒器
图片
禁
图片
鼎字款识
图片
三:埃及 丹铎神庙
图片
丹铎神庙约建于公元前15年,完成于公元前10年,当时的埃及正处于被古罗马开国皇帝奥古斯都·凯撒统治时期。神庙受奥古斯都委托,由罗马位于埃及的总都建造,位于尼罗河畔的阿斯旺城南八十公里处,是用来祭祀尼罗河神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图片
1963年,埃及政府要修建阿斯旺水坝,大坝竣工后会导致尼罗河水位上升,这将会使阿布辛贝拉美西斯二世神庙和丹铎神庙在内的14座神庙被湖水淹没。为保护这些埃及遗迹免遭破坏,因此许多遗迹将被整体迁移,但只靠埃及政府显然无力解决。后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筹划下,51个国家加入了抢救神庙的计划(这次事件促成了后来的世界文化遗产组织的成立)。其中美国为重建阿布辛贝神庙捐助了1600万美元,于是埃及政府为表示感谢将丹铎神庙赠送给了美国。
图片
神庙全景图——来源网络
神庙为一整座,有三层楼之高、占地一英亩,为运回美国,神庙被暂时分解,共计800吨,分装在640个集装箱中。原计划要将神庙放在华盛顿或波士顿的河畔,以露天方式呈现给公众。但考虑到神庙主体的砂岩容易受到风吹雨蚀的侵扰,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在一系列听证会之后,于1967年决定,将其永久陈列在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此大都会博物馆还进行了扩建,经过十年的建设,丹铎神庙才在1978年正式向公众开放。
图片
这座神庙拥有一座大门,一副门廊,一间祭室,和一个神堂,有一座神庙的所有基本组成,它是埃及境外最大的、也是西半球唯一的一座完整的埃及神庙。
图片
比如神庙的基础上雕刻着古埃及的纸草书以及莲花,并突出尼罗河之神的象征地位。
图片
竖立在门廊前的两个圆柱,仿佛被盛开的莲花围绕的两捆纸草书。
图片
石雕是最能表达宗教信息的方式,神庙外墙上雕刻着罗马皇帝向神明祭奉贡品的图景。
图片
投影
这些雕刻一方面极其鲜活地再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服饰,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古埃及人高超的雕刻技巧。
图片
局部
图片
石雕采用凹陷雕刻法,这样的作法源于埃及充足的阳光照射,阳光照在浮雕上,其留下的阴影通过凹陷的边缘,构造出人物的轮廓和棱角。
图片
此外神庙墙壁上还留有许多不同语言的游客“到此一游”的字样。
图片
神庙遗址图
四:距今两千多年的罗马别墅房间壁画
图片
房间长5.83米宽3.34米,壁画高2.65米,罗杰斯基金1903年捐赠。
图片
发现于意大利博斯科莱尔的P. Fannius Synistor 别墅,约公元前50至40年,相当于西汉元帝时期。博斯科莱尔是距离庞贝一公里的小镇,当年有大片果林和葡萄园,是贵族别墅集中的地方。在维苏威火山爆发时和庞贝一起被掩埋。
图片
别墅建造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与其他别墅相比规模比较小,主人是Fannius Synistor。别墅没有中庭、水池和大理石雕塑陈列,但壁画却非常精美。别墅于1900年被私人发掘、部分房间被整体移出拍卖。别墅共三层,配有浴室套房和尚未完全发掘的通往马厩和农庄的地道。生活区的中央底层由三十多个房间组成。
图片
这些精美的壁画据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高质量的罗马壁画,壁画在被拆解后被拍卖,现在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壁画中的人物大多具有希腊古典主义的特征,客厅的壁画是哲学家伊壁鸠鲁、芝诺、梅内德穆斯等;还有古代国王塞浦路斯国王基尼拉斯。当时处于罗马共和国即将结束,古典主义有些衰落的时期。
图片
当时罗马人家里装潢非常流行希腊风,由于壁画的颜料中没有使用靛蓝、骨螺紫、茜草红等有机材料,这些壁画在维苏威大灾难中幸存下来。部分黄赭石颜料变红表明当时火山爆发温度已超过300度。
图片
大都会博物馆与伦敦皇家学院一起,根据考古学家费利斯 ·巴纳贝1902 年挖掘时绘制的笔记和记录,构建别墅的虚拟模型,将零碎的壁画拼接起来。目前对壁画复原最完整的就是这间卧室。这种壁画风格装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流行在古罗马富裕阶层别墅的装修当中,奢华、色彩、光线对比丰富的建筑、风景的描绘,以从视觉上拓展室内空间。
图片
古罗马的画师们探索、掌握并实践了在二维平面上描绘三维体量和空间的技法,并通过高超的笔触和复杂的颜料组合,模仿斑岩、镀金青铜、各种彩色大理石等豪华建材,产生富丽辉煌的效果。壁画上建筑体和景观的透视收敛线故意安排在与访客通常所处角度一致的位置,加上壁画中物体明暗光影的描绘也与实际门窗光线进入方向统一,产生了观者后退、室内空间扩展、向外延伸的视错觉效果。
图片
古罗马壁画是在新鲜铺设的石灰石膏上绘制的,因而色泽涂料在潮湿石膏壁中渗透层很厚,可以进行抛光处理,使得成品获得更加明艳的效果。根据测试,其中其颜料不但包括了黄赭石、赤铁矿、也包括了埃及蓝、硫化汞这样的人造颜料。
图片
五:《基督受难》和《最后的审判》
扬·凡·艾克
创作时间:1440年
材质:油面布画
图片
扬·凡·艾克是著名的弗兰德斯画家,也被认为是15世纪最有成就的早期尼德兰画派画家,尼德兰画派的创始人。他出生于现在比利时的马塞克,他的哥哥胡伯特也是位著名画家,他们的作品留世不多。他对油画颜料的革命性改进使得油画的颜色得以长久不变(之前的画料是用蛋清调和,而凡艾克使用松脂和亚麻油等来调和后,可以多次描画,所以也有人称他为油画的奠基人),他在欧洲北部的各公国,比如荷兰、勃艮第等享有非常高的声望。他们兄弟俩合作10余年为比利时根特的教堂画的祭坛画名气非常之大。1425年,35岁的凡艾克成为勃良第公爵菲利普三世(好人菲利普)的宫廷画家。作品虽然大部分是宗教画,但是他突破了宗教画的传统技法,非常重视对人物性格和内在心理的刻划,非常注意写实,细心研究光和色的表现,还对油画方法作了重要改进。冲破了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观念,为尼德兰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
图片
扬·凡·艾克自画像
《耶稣受难与最后的审判》,很有可能是一幅三联画的两翼,每幅高仅56.5厘米,宽仅19.7厘米。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两幅画并列展示了基督为拯救人类而作出的牺牲与“最后的审判”,它们是扬·凡·艾克的晚期作品。
图片
耶稣受难
《耶稣受难》以现场目击的角度,在远景的衬托下描绘了这一场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最后的审判》则按属灵的地位分三个层次构图,巧妙地通过改变人物比例来突出相互的重要性。原画框上的文字在画面中得到了非凡的逐一诠释,因此在文字和图像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最后的审判》的上半部分是由画家的一位助手参与创作的。
图片
在最后的晚餐上,耶稣公开指出了叛徒——犹大,犹大灰溜溜地离席去通知敌人来捉拿耶稣。耶稣被捕后,被判了死罪,被钉到了十字架上,他在中间,另外两个罪犯被钉在他的左右两边。
图片
耶稣死后,几位士兵先把耶稣两旁的罪犯的腿给打断,当他们来到耶稣跟前时,他们发现耶稣的确死了,就没有打断耶稣的腿,但其中一个士兵用枪尖刺了耶稣的肋旁,从耶稣的肋旁流出了血和水(人死后血液分层才会有这样的现象。)
图片
圣母玛利亚身穿蓝色长袍,无力地瘫倒在路边,穿着红色罩袍的使徒约翰紧紧地扶住了玛利亚。穿着绿色罩袍的抹大拉则面朝耶稣的方向跪在地上。
图片
《最后的审判》这幅画面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天堂,第二部分是人间,第三部分是地狱。
在第一部分里,基督威严地居于中心,他穿着红色袍子,双脚和肋旁的伤痕清晰可见,举起双臂意味着审判开始,他的头上、双手和双脚都散发出圣光,位于基督两侧的是穿着蓝色长袍的圣母玛利亚和穿着绿色罩袍的施洗约翰,他们的头上也有圣光。
基督身后是十二位小天使,其中左侧一位穿着黄色衣服的天使手持长矛和荆棘冠,右侧一位穿着粉色衣服的天使手持海绵和钉子,基督头顶的两位天使举着十字架,其余的天使均手持并吹奏长管乐器。
位于基督下方的是以圣彼得为首的信徒和合唱团,面对面而坐的信徒们都穿着白色长袍,两侧是教皇和皇帝及围观的群众。在这里,每个人的表情、姿态、外貌也都是各不相同的。
图片
画面中央描绘的是最后的审判时人间的景象,末日到来,基督将死者复生并对他们进行审判,分为永生者和打入地狱者。
左侧为复生的死者从坟墓里出来,右侧为复生的死者从波浪中走向陆地。位于画面中央的是全副武装的圣天使米迦勒。
图片
第三部分显示的是地狱的场景,经历最后的审判后,恶者被打入地狱。
骷髅象征着地狱,被打入地狱的恶者将被地狱里各种各样的怪物、恶魔撕咬并吞噬,永世不得超生。
六:科隆纳圣坛装饰画
《圣母子与圣徒 》
拉斐尔 意大利
创作时间:1504年
材质:木板蛋彩油画
规格:189.5x169cm
图片
拉斐尔·桑西(常称为拉斐尔),意大利著名画家,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并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三杰,也是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拉斐尔去世时年仅37岁,留下了300多幅珍贵的艺术作品,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院》等。几个世纪以来,他被人歌颂为最伟大的天才画家。
图片
拉斐尔自画像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藏的文艺复兴三杰唯一的油画作品就是拉斐尔创作的这幅科隆纳圣坛装饰画《圣母子和圣徒》。
图片
这幅最具代表性的圣坛装饰画是拉斐尔专门为意大利佩鲁贾修道会所作,画作在1663年被拆,残余品后来由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罗马科隆纳家族和两西西里那不勒斯国王拥有。
图片
1901年美国金融大亨摩根马在一次地下交易中以200万法郎高价获得了此画,成为当时世界上成交价格最贵的艺术品,后来捐献给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片
自1916年起,该画作一直珍藏在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大都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图片
七:《马吕斯的胜利》
创作时间:1729年
材质布面油画
作者提埃波罗 意大利
捐赠
图片
乔凡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罗,常被称为詹巴蒂斯塔,巴洛克及洛可可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威尼斯画派最后的代表人物。出生于1696年,逝世于1770年。他是18世纪最伟大的意大利画家,其绘制的磅礴而辉煌的宫殿及教堂湿壁画装饰,至今依然令人赞叹。这种赞叹并不仅仅是被湿壁画的华美而折服,同时还有一种对于庞杂巨大的工作量的震惊。卡尔·古斯塔夫·泰辛伯爵在1736年的《书信》中称他为:“充满着智慧,带着无尽的灵感与炫目的色彩感,作画神速。”
图片
这幅画是为装饰威尼斯宫殿主厅而画的十幅华丽油画中的一副。这支凯旋游行队伍的主题,可以从画作上方的拉丁铭文中找到,出自罗马历史学家卢修斯·安尼乌斯·弗洛卢斯之手“罗马人民看到了戴着锁链的朱古塔”。
图片
非洲国王朱古塔出现在俘获他的罗马将军盖乌斯·马吕斯面前。
图片
游行于公元前104年1月1日举行。人群携带战利品,包括母亲女神西贝尔的半身像。三十岁的提埃波罗将他的自画像包括在左边的人物中。
图片
局部
图片
八:最令人心动的雕塑《珀耳修斯与美杜莎》
安东尼·卡诺瓦 意大利
图片
作品题材来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珀耳修斯是宙斯和达那厄的儿子,阿耳戈斯的英雄。国王波吕得克忒斯狂热地追求他的母亲达那厄,为了支走珀耳修斯,派他去取女妖美杜莎的头。传说谁见她的头就会变成石头,珀耳修斯得到雅典娜指点,用盾牌做镜子观察美杜莎,接着砍下了她的头。
图片
作品就表现珀耳修斯手提美杜莎之头,凯旋而归的样子。作者塑造的珀耳修斯是一个裸体勇士,头上长有双翼,右手紧握钢刀,左手举起美杜莎的头,眼睛看着美杜莎的头,俨然一副胜利者的形象。
图片
作品造型雄健准确,人体塑造结实有力,讲究外在形式的优美,是样式主义雕塑的典型代表。
图片
局部
图片
安东尼奥·卡诺瓦,意大利人,新古典主义雕塑家,代表作品有《拿破仑之母》等,他的作品标志着雕塑从戏剧化的巴洛克时期进入到
Powered by 推荐几个大小单双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